3月24日开始,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开展为期30天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截至昨日,共有110位志愿者捐献血样。志愿者血样经过采集后将进入到中华骨髓库,一旦配型成功,就有可能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寻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3月31日下午,记者采访了三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80后”及“90后”爱心志愿者,听他们讲述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的生活。
今年36岁的丁岩从事个体经营,记者电话联系他的时候他正在外地出差,对于几年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13年8月30日,我的造血干细胞被输入进广州一个7岁小女孩儿的身体里,给一个尚未绽放的生命注入新生的活力,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丁岩说,捐献后仅休息了四五天,他的生活又回到原来的轨道,开始为生计忙碌。作为我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丁岩在2013年后又陆续献了两次血。
朱佳富是一名电子销售代表,这个性格开朗、说话干脆的“90后”大男孩儿一再强调自己的记性差,因为他都记不清到底是2014年还是2015年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了,谈到捐献对象,他说只知道对方是一名女军官。朱佳富告诉记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他的身体一切正常。小事儿爱迷糊,大事不含糊的“90后”小伙儿一如继往开心阳光地生活着。
在我市9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中,刘鑫是经历最波折的一个。2013年6月,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刘鑫,她的血样和一名美籍华人的血型配型相符,问她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刘鑫当时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方将捐献时间一变再变,直到2015年年底,刘鑫才成功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因为个体差异,在注射将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管的动员剂时,刘鑫出现了强烈的头疼反应。不过如今那段记忆在25岁的刘鑫看来已云淡风轻,她依然是市中医医院南院神经内科里那个美丽的小护士,每天过得充实而忙碌。
捐献不应是一时冲动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此次的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无论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广,还是现场工作人员告之,都有这样一句话提醒志愿者,“留样时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质管科主任王可鹏告诉记者,有志愿者在配型成功后出现失联、遭家人反对放弃捐献等情况。配对需要漫长的过程,一旦配型成功而捐献者又反悔退出的话,重新寻找配型的过程也许就会致使一位病人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很多错误的认知,其实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到两周,血液中的血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王涵、关华、范秋玉、陈楠、丁岩、叶辉峰、王立志、朱佳富、刘鑫等9位捐献者,同我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一道义务宣传普及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过程,希望借此可以让更多白血病患者收到这份献给生命的礼物。
实习生韩梓航本报记者戚莹
转载自2016年4月7日《齐齐哈尔日报》